您好,欢迎光临《丝路情韵》网, 网址:www.siluqingyun.com; www.siluqingyun.cn  投稿信箱:2569427969@qq.com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丝路要闻    魅力西部    国外风情    丝路在线    丝路头条   多彩渭南    法制之窗    反腐打黑    丝路论坛    军事瞭望    公益慈善    秦声秦韵    东盟在线
光影华山    今日华山    人文华山    山水华阴     驴友在线    文化在线    红树林影视   财富人生    企业家风彩    景点推介    旅游世界    军旅在线    杏林风景    农业科技
西部公安    西部检察    西部法院    资源与环保   历史名胜    历史典故    传奇故事    历史名人    艺术精品    社会万象    旅游文化    传统工艺    奇石根雕   民间艺术
华阴政法      摄影家      风光摄影      人物摄影     书画长廊    名人书画      综艺在线      小说       散文       诗歌       剧本      杂文随笔      纪实文学    生活百科
 
   □ 丝路在线
· 全球瞭望丨阿曼媒体:美军 ..
· 人民观察 | 三个关键词 ..
· 金秋时节处处好“丰”景 ..
· 陕西渭南一公交女司机暴雨 ..
· 网信部门公开曝光第四批涉 ..
· 第四届消博会丨创新消费融 ..
· 青瓦土墙 溪水潺潺(走 ..
· 新年好消息!房贷利率又降 ..
· 中央军委举行晋升上将军衔 ..
· 油价6连降 ..
详细内容
雪域高原新跨越(雪域欢歌70载·西藏启航新时代)

雪域高原新跨越(雪域欢歌70载·西藏启航新时代)

本报记者  申  琳  颜  珂  鲜  敢
2021年08月10日05:24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复兴号在雪山怀抱间飞驰,易地扶贫搬迁户的民居簇新敞亮,偏远乡镇卫生院有了互联网医疗……在历史和现实的场景切换中思索,新时代新西藏呈现出的新活力,令人感慨万千。

  7月21日至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西藏,祝贺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看望慰问西藏各族干部群众,给各族干部群众送去党中央的关怀。总书记指出,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大力支持下,西藏各族干部群众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社会制度实现历史性跨越,经济社会实现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极大改善,城乡面貌今非昔比。

  往日画面,今朝新景,标注着西藏70年巨变、上千年跨越。

  新面貌

  从“艰险万状,不可名态”到路畅、电稳、信息通

  车行西藏,感受最深的是路。

  高大的川藏青藏公路纪念碑,静静伫立在拉萨河畔。碑文记载了当年筚路蓝缕的艰辛:“十一万藏汉军民筑路员工,含辛茹苦,餐风卧雪,齐心协力征服重重天险……”

  曾经,进藏难,出藏难,在藏出行也难。1930年出版的《西藏始末纪要》这样形容西藏的道路:“乱石纵横,人马路绝,艰险万状,不可名态。”

  唐茂良依然记得第一次西藏墨脱行。20多年前,他是墨脱“背夫大军”的一员,扛着货物从米林县派镇走到墨脱县城,足足十几天。当时的墨脱,是我国最后一个不通公路的县。

  如今,沿扎墨公路过嘎隆拉雪山,不过6分钟左右的隧道车程。第二条通往墨脱的交通要道派墨公路,今年5月也已全线贯通。当年“高原孤岛”,如今环线相接。

  交通事业大发展的,何止墨脱。今天的西藏,路网纵横:公路通车里程达11.88万公里,建制村村村通公路。6月,川藏铁路拉林段开通运营。复兴号动车跨江穿隧,在这条西藏首条电气化铁路上飞驰。拉萨至林芝,车程缩短至3个多小时。当年,第一条“天路”进藏,幸福的歌声传遍世界屋脊;如今,“坐上火车去拉萨”已不再新鲜,“坐上动车到拉萨”又有新体验。

  雪山如海,峰岳险峻。大山阻隔的,又岂止是路。

  10年前,西藏电网还是孤网运行,电压不稳,供电时断。10年后,青藏电力联网、川藏电力联网、藏中电力联网、阿里联网工程4条“电力天路”点亮雪域高原,主电网覆盖全区7地市、74个县(区)。

  路畅,电稳,信息通。

  从金沙江畔到珠峰之巅,从羌塘草原到边境村镇,现代通信飞入寻常百姓家,信息高速公路通达高山大川。如今,西藏自治区全部建制村(居)通光纤比例、4G网络通达率均达99%,西藏人民用上移动支付早已稀松平常,“直播带货”已成新时尚。

  新生活

  从深度贫困到全面小康

  阿里地区改则县城旁,记者走进一个名为“圆梦新居”的小区,倾听奋斗圆梦的故事。

  多琼是故事的主人公之一,从本县偏远牧区搬来。老房子是土坯房,全家靠天养畜,年收入不到2000元。几年前,靠着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多琼一家住上了县城里的新楼房,他还找到了一份有稳定收入的工作。

  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圆梦新居”小区的44户家庭,都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每一个家庭的圆梦故事,都温暖人心。

  脱贫攻坚之初,西藏是我国唯一的省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全国贫困发生率最高、贫困程度最深、扶贫成本最高、脱贫难度最大的深度贫困地区。到2019年底,西藏74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62.8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西藏历史性地摆脱了束缚千百年的绝对贫困。

  波澜壮阔的巨变历程,汇聚着每一个普通人的奋斗与改变。从金沙江边到狮泉河畔,从雅江谷地到藏北高原,阳光下张张笑脸的背后,是西藏人民过上好日子的幸福。

  昌都走访,两处地点,别有意味——

  “黑屋子、土凳子,里面坐着牛娃子。”昌都市实验小学,西藏第一所现代学校,上世纪50年代创办时条件还不太好。校舍几经迭代,如今电子白板教室、多媒体教室、实验室等一应俱全。学校新组建的无人机兴趣小组,今年走上了全国舞台竞技……

  昌都市人民医院,西藏第一所现代医院,当年在一座民房里挂牌,日门诊量不过20人次左右。如今,这所三甲医院集临床医疗、保健、科研、教学、急救为一体,每年手术超过6000台次。

  点滴变化里,映射出西藏民生事业的日新月异——

  70年前,西藏没有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学校,文盲率高达95%;如今现代教育体系完备,有各级各类学校3195所,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87%,小学净入学率达99.93%,初中、高中、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106.99%、90.2%、56.14%。

  70年前,西藏只有3所设备简陋、规模很小的官办藏医机构和少量私人诊所;如今已建立起健全的医疗服务、妇幼保健、疾病防控、藏医藏药等服务体系,医疗卫生网遍布城乡,人均寿命大幅提高。

  新活力

  从一穷二白到推动高质量发展

  和平解放前,西藏一穷二白。起步晚、底子薄,如何走出一条符合西藏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山南市乃东区昌珠镇克松社区,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当年,翻身农奴的歌声从这里传遍雪域高原。

  社区第一书记边巴次仁和记者聊增收,一时收不住话匣子:靠近山南市区,又有红色资源,城郊经济、劳务经济、红色旅游都是增收“金钥匙”。“发展的路子千百条,群众致富是第一条。”

  西藏城镇化率为32%,全区人口的大头还在农牧区。西藏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牧业,青稞和牦牛产业则是主力军。推良种提单产,以创新促效益。2020年,全区青稞良种覆盖率达90%,每亩单产由和平解放前的80公斤左右提高到380公斤。

  推动高质量发展,西藏坚持所有发展都要赋予民族团结进步的意义,都要赋予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都要有利于提升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统计数据显示,西藏农牧民收入已连续18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连续6年保持全国增速第一。2020年,西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598元,是有史料记载的1965年的135倍。

  雨霁云开,凭栏远眺,林海葱茏,河水蜿蜒。林芝鲁朗,318国道旁,扎西平措的民宿闻名遐迩。这位游客口中的“平措大叔”眼光独到,多年前就看中了318国道上的旅游人气,从农家餐饮到藏式住宿、生态观光、深度体验,“旅游饭”越吃越有味。

  推动高质量发展,西藏坚持扬长避短,因地制宜,走“特色路”。

  西藏的特色在哪?绿水青山,冰天雪地,高原地貌独特,文化遗产富集。“十三五”时期,西藏接待游客近1.6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2100多亿元。眼下,西藏正在中央支持下着力推动重要世界旅游目的地建设,后发优势,前景无限。

  水轮机轰鸣,发电机组飞转。“水资源优质,上游来水平均,少有暴涨暴跌。”厂房内,华电西藏能源有限公司的项目负责人介绍,“另两台机组正在安装,计划2022年4台机组全部投产发电。”

  这是西藏目前单机最大、总装机最大的内需电源项目。

  江河密布,阳光充足,西藏清洁能源产业潜力巨大,发电装机容量占全区总量近九成。“绿色电力”不仅点亮了西藏的万家灯火,如今更是走出高原,服务全国。

  生态环境脆弱,七成区域为限制或禁止开发区。西藏严守生态底线,走“绿色路”,有所为、有所不为——绿色工业近年来大步向前,雪域高原正澎湃着绿色发展新动力。

  据统计,“十三五”期间,西藏高原生物、旅游文化、绿色工业等七大产业实现增加值超1900亿元,绿色环保、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正加速构建。

  在拉萨搭乘网约车,偶遇藏族司机许东,“父母亲当年为部队做过后勤服务,我在部队营房出生,便有了解放军战士给取的汉族名。”聊起生活变化,这位藏族汉子提高了嗓门:“我们的身后都有‘中国’两个字,有这两个字就有幸福生活!”

  熟悉的歌声从他口中唱起来:“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母亲只生了我的身,党的光辉照我心……”


  《 人民日报 》( 2021年08月10日 01 版)

(责编:郝江震、岳弘彬)
【作者: 】  【发表时间:2021/8/10】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和谐陕西网 铜川慈善协会 渭南文物旅游网 环球网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国际日报 中国检察网 中国法院网
人民日报 新华网 央视网 中国公安 中国文物信息网 太华索道 陕西 西部法制报


网站备案:陕ICP备14008634号-1       投稿信箱:2569427969@qq.com 

地址:中国·咸阳        电话:131-5212-8066       传真:029-33765110

您是第 位客人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刊内容未经本网站及作者本人许可,不得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违者本网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本网站所用文字图片均来自作者投稿和公共网站,凡图文未署名者均为原始状况,但作者发现后可告知认领,我们仍会及时署名或依照作者本人意愿处理,如未及时联系本站,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