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5月13日10:23 来源:人民网-读书频道

【长江文艺出版社已授权人民网读书频道进行连载,禁止其它网站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出版社联系】
人民网北京5月13日电 (陈苑)敬一丹新书《我遇到你》于5月11日首发。今年4月,60岁的敬一丹从央视退休,写下回忆性文字,回顾自己的奋斗历程。对敬一丹来说,她的求学经历、奋斗历程,都是她人生的一笔财富。连考三年28岁上研究生,从研究生到教师,从教师到央视主持人,38岁创办《一丹话题》,40岁到《焦点访谈》。敬一丹在央视30年的经历,见证了中国社会的重大变迁。
精彩书摘:
敬一丹眼中的白岩松:为人不世故 不传播毋宁死
如果说,人如其名,白岩松这个名字,却又像他又不像他。
“白”这个姓,有一种透明感,这挺像小白。什么暧昧,含糊,支支吾吾,这些都不属于他。他一向快人快语,直言不讳,喜怒哀乐,溢于言表。骂起来,特解恨;夸起来,也特由衷。有一次,有一挺没劲的人发表了一挺没劲的观点,大家听了都不以为然,但也没打算接下来有什么对应之举,小白却不,他立刻拿起电话与人商榷,毫不留情,理直气壮,直把那缺少常情常理的观点驳得体无完肤。我在一边听了,心想,这小白,是没有学,还是不愿学一点世故呢?
“岩松”这两个字也很像他,有棱有角,有力度,既正且直,锋芒毕露,就像那满树松针。人们在屏幕上看到的他,多半就是这样的形象。那次,当中国的足球,当然是男足,又一次让国人失望时,白岩松在《东方时空》中慷慨陈词:主场不行,客场也不行;白球衣不行,红球衣也不行;中国教练不行,外国教练也不行……一口气说了十几个“不行”,一口气吐出了众球迷久积于心的郁闷,那凌厉的语势让我这样一个不懂足球的人也受到感染。随后,就有朋友来电说,他们十几个报社总编正聚在一起,齐声为白岩松叫好,特意索要这份稿子登在他们的报纸上。
说这个名字不像他,是说“岩松”这两个字显得静了一点儿,没有他那特有的动感。
一说到他的“动”,眼前立刻有一个典型的场景:足球场。他狂奔时,他冲撞时,他扑倒在地向观众致意时,都会让人想到,他身上流的是蒙古族的血,到底是北方小伙!然而,更多的时候,他的“动感”并不是外化成动作,而是骨子里透出的那种生命活力。我们经常见到的情景是,岩松一进门,就像带进一屋子的负氧离子,办公室的空气立马活跃起来。话题一个接一个,当然都是热门的;段子一个接一个,当然各种颜色的都有。
岩松的兴趣极其广泛。虽然近视,但隔着镜片,他的眼睛总是呈搜索状,什么新鲜事都在他的视野之内。他的传播欲望极其强烈,思维活跃敏捷,状态积极投入,说话时连身体都是前倾的。我经常给广播学院的师弟师妹们举例说:“看到白岩松的状态没有?那就是传播欲。极而言之,就是‘不传播毋宁死’。这就是渗透在血液里的电视记者的品格。”
从“岩松”这个硬朗的名字里更看不出他偶尔才被人感觉到的柔情。谈起夭折的同学,谈到病痛中的朋友,小白便神情黯然。谈起他所尊敬的沈力老师,他像儿子一样充满感情地说:“在中国所有主持人中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沈力老师。我多希望沈力老师再年轻一次!您不需要奖杯了,但一直有很好的口碑在人们生活中流传,我们替您听到了。”对那患了绝症的女孩儿穆然,岩松更像一个哥哥。穆然弥留之时,岩松避开记者,与妻子一起去看望穆然。穆然笑着去了天堂,医院空着的病床上,只留下了一件东西,那就是岩松和妻子送给穆然的毛绒娃娃。在人间的最后时刻,那毛茸茸的温暖伴着那女孩儿。
一个名字怎么能包含一个人的全部呢?可我仍然想,如果岩松的名字里有个“风”啊“飙”啊什么的,不就更是名如其人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