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为进一步落细落实陕西省检察机关文化“寻保传”专项活动,用心寻访渭南地域文物和文化遗产,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25年1月17日,渭南市检察院联合华阴市检察院实地寻访战国魏长城遗址(华阴段)、传统村落双泉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华阴老腔。渭南市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王韬,华阴市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燕崇纲,渭南市文化和旅游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负责人一起参加寻访活动。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战国魏长城遗址简介
战国时期魏国为了防御秦国而修建的军事设施。也称“魏西长城”或者“河右长城”,分布于陕西渭南、延安和铜川。渭南地区的魏长城起始于华山北麓的朝元洞,经过华阴市、大荔县、澄城县、合阳县、韩城市等地,全长约109公里。2019年10月,魏长城遗址华阴段、大荔段、韩城段、合阳段被国务院合并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级传统村落
双泉村简介
双泉村,据记载,秦以前称“野狐泉店”,秦时(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9年)已是秦驿站道上的重要市镇,“茶肆酒楼,鳞次栉比”。东汉时称“泉店镇”,相传明清年间曾更名为狼牙山庄,因村东西各有一眼自然泉水,日夜川流不息,而得名双泉村。村落内有“双泉十景”,是中国·双泉华阴老腔“非遗文化第一村”,著名的“戏曲活化石”华阴老腔就是随粮仓漕运上的船工的号子而诞生,华阴老腔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因守卫京师粮仓士兵的操练,产生了华阴独特的民间艺术“华阴双泉素鼓”。2019年6月,双泉村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六部委批准列入全国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华阴老腔简介
华阴老腔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滥觞于西汉,已有两千余年历史。位于华山脚下黄、渭、洛三河交汇处的泉店村是它的发祥地和传承地。老腔的乐器,如月琴、板胡、大锣、马锣、引锣、战鼓、惊木等都是艺人们自己加工制作的。其声腔刚直高亢、磅礴豪迈;落音又引进渭水船工号子曲调,采用一人领唱众人帮合的拖腔(民间俗称为拉波);伴奏音乐不用唢呐,独设檀板的拍板节奏,均构成了该剧种的独有之长。老腔的演出以古战争题材为主,有剧本百余本。近年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对其文化价值重新定位,老腔的演出形式也多由原来的皮影戏改为台前表演(吼唱),更显得亢奋激越,感染力强,充满阳刚之美。华阴老腔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寻访每到一处,王韬都与行政机关进行细致交流,深入了解文物和文化遗产的保护状况,认真查看保护措施是否到位,围绕寻访中发现的问题、文物保护存在的困难、如何充分发挥公益诉讼检察职能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传承深入探讨交流。
最后,王韬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作了细致的分析,提出明确要求。一要坚决担负政治责任,用心寻访文物古迹。要用心寻访感悟,实地走访文物、古城古镇古村等古迹场所,主动拜访华阴老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认真查阅档案、文献、书籍等资料,充分了解文物和文化遗产背后的故事,挖掘历史渊源、感悟文化内涵。二要自觉担当检察责任,用力保护文化遗产。在办理个案的基础上,系统分析案件背后的深层次问题和原因,制发检察建议,将公益诉讼检察履职与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深度融合。加强与文旅、城乡建设等部门的沟通,牵头建立定期会商、信息共享、文物鉴定、保管移交等协作机制,分析研判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漏洞,督促主管单位依法履职整改,以“我管”促“都管”。三要深入落实法治责任,用情传承中华文明。坚持在寻访中学习、在学习中办案、在办案中传承,汲取前进动力,深度挖掘具有影响力和价值的案件,以案说法、以案促治,讲好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故事,自觉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化“寻保传”专项活动各环节,通过专项活动溯到源、找到根、寻到魂。